乐不思蜀说的是哪位人物

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,成语故事丰富多彩,其中“乐不思蜀”这一成语,源自三国时期的一段传奇故事,至今仍广为流传。那么,乐不思蜀说的是哪位人物呢?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历史,探寻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。
乐不思蜀,这个成语出自《三国演义》,讲述的是蜀汉后主刘禅的故事。刘禅,字公嗣,蜀汉第二位皇帝,刘备之子。他继位后,国家政治逐渐衰败,而他自己却沉溺于享乐,不理朝政。
在三国时期,蜀汉、魏、吴三国鼎立,其中蜀汉地处偏僻,国力相对较弱。然而,刘禅在位期间,却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,整日沉迷于酒色之中。他宠信宦官黄皓,使得朝政日益腐败。而当时蜀汉的大臣们,如诸葛亮、姜维等,为了国家利益,屡次劝谏刘禅,但都无济于事。
据《三国演义》记载,刘禅在位期间,蜀汉国力日益衰弱,边境战事不断。一次,魏国派遣使者到蜀汉,使者见到刘禅后,惊叹于他的享乐生活,便对他说:“陛下,您在蜀汉,真是乐不思蜀啊!”刘禅听后,竟然毫无羞愧之意,反而洋洋得意地回答:“朕在蜀汉,自然乐不思蜀。”
这句话传到魏国后,魏国君主曹操听后,不禁感叹:“刘禅如此昏庸,蜀汉必亡。”果然,不久之后,蜀汉被魏国所灭。
“乐不思蜀”这个成语,后来便用来形容人沉溺于享乐,忘记国家大事,或者忘记故土之情。而刘禅,也成为了这个成语的代名词。
回顾这段历史,我们不禁感叹,一个国家的兴衰,往往与君主的政治素养息息相关。刘禅的昏庸,导致了蜀汉的灭亡,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,一个领导者,必须具备高尚的政治品质和远大的抱负。
如今,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繁荣的时代,但“乐不思蜀”这一成语,依然具有警示意义。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,我们更应关注国家大事,关心社会进步,努力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总之,“乐不思蜀”这个成语,让我们铭记历史,珍惜当下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。
本文 临港文理学院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://www.edu.edu.mu/post/26299.html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