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港文理学院船舶专业推 “订单式就业” 中船系企业定向培养人才
临港文理学院的船舶焊接实训室里,2023 级船舶工程专业学生赵强正在企业导师指导下进行 “船体焊接” 实操,他的动作精准规范,一旁的质量检测仪显示
“焊缝合格率 100%”;就业服务中心内,赵强与中船重工代表签订就业协议,成为企业 “2025 届定向培养生”。该校船舶专业推出的 “订单式就业培养”
模式,已与 10 家中船系企业达成合作,2024 届毕业生就业率达 100%。
“中船系企业在临港年造船量超 100 万载重吨,但每年需从外地引进 40% 的技术工人,本地高校培养的学生‘实操能力不达标’。” 订单班企业方负责人、中船重工人力资源总监李明介绍,模式采用 “2+1” 培养体系:前 2 年学生完成基础课程,后 1 年进入企业轮岗实训,掌握焊接、装配、质检等核心岗位技能;校企联合制定培养方案,将企业技术标准融入《船舶制造工艺》《船体焊接技术》等 15 门核心课程。
定向培养让学生就业 “零过渡”。2024 届毕业生陈雨在企业实训期间,参与了 “万吨级货轮船体装配” 项目,其提出的 “装配精度优化方案” 使施工效率提升 12%,被企业评为 “优秀实训生”,毕业后直接担任班组长,月薪达 8000 元。“订单班教的都是企业正在用的技术,实训时就跟着师傅干真项目,毕业直接顶岗,比同学少走很多弯路。” 陈雨说。
保障机制与发展空间广阔。企业每年投入 150 万元用于实训设备更新与奖学金发放;学校选派 15 名教师赴企业挂职,参与 “新型船舶研发” 项目;定向生毕业后可享受 “技能津贴”,表现优秀者可进入研发岗位。数据显示,订单班学生实操考核通过率从传统模式的 75% 提升至 98%,企业留存率超 90%。船舶工程系主任透露,2025 年将新增 “新能源船舶技术” 订单方向,培养氢能船舶研发人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