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港文理学院推行 “产业导师制” 校企共培应用型人才破解就业壁垒

刘老师 阅读:4 2025-09-20 17:09:35 评论:0

  临港文理学院的机械加工车间里,临港重工的高级工程师张师傅正指导学生调试数控机床,他手把手纠正学生的操作姿势,一旁的高校教师则同步讲解机械原理;车间外的教研室内,张师傅与高校教师共同打磨《数控机床实操教程》,教材中融入了他 30 年的一线经验总结。该校近日推行的 “产业导师制”,通过 “校企双导师” 共育模式,让学生在校就能掌握企业急需的实操技能。

  “企业招不到能上手的新人,学生找不到对口工作,核心问题是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。” 教务处主任李明介绍,“产业导师制” 面向工科、商科等应用型专业,从 30 家合作企业选聘 120 名技术骨干、企业高管担任产业导师,每名导师对接 5-8 名学生,覆盖 “课程教学、项目实践、毕业设计、就业指导” 全流程。

  产业导师的加入让课堂更接 “地气”。产业导师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,如临港造船有限公司的王工程师将 “船舶零部件加工误差控制” 项目作为课程案例,让学生分组制定解决方案,优秀方案直接被企业采纳;在毕业设计环节,产业导师主导选题,要求学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,2024 届机械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设计中,30% 被企业评为 “可直接落地的技术方案”。

  学生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。实施 “产业导师制” 后,工科专业学生实操考核通过率从 82% 提升至 98%,毕业即能独立操作设备的学生占比达 75%;2024 届毕业生中,50% 通过产业导师推荐获得就业机会,平均起薪较去年增长 25%。“产业导师教我的‘设备故障快速排查法’,面试时直接帮我拿下了 offer,现在上班不用师傅带就能独立顶岗。” 机械专业毕业生赵强说。

  保障机制确保导师制长效运行。学校设立 “产业导师津贴”,给予每人每年 1-3 万元报酬;建立 “双向考核” 机制,企业考核高校教师的产业服务能力,高校考核产业导师的教学效果;与企业共建 “导师工作室” 20 个,为产业导师提供教学与科研场地。李明透露,2025 年将实现应用型专业产业导师全覆盖,计划选聘 200 名产业导师,打造 “校企命运共同体”。
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临港文理学院,本科招生,文理学科,临港新区高校,人才培养方案,校园卡服务,教师发展,三下乡实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