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港文理学院专利转化金额破亿:产学研融合的典范实践‌


2016年,临港文理学院在专利转化领域实现重大突破,年度转化金额突破1亿元,成为上海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标杆。这一成就得益于学院与临港新片区的深度协同,以及“产学研用”一体化模式的创新探索。

"/>

临港文理学院专利转化金额破亿‌

临港文理学院 阅读:2 2016-09-23 14:19:30 评论:0

临港文理学院专利转化金额破亿:产学研融合的典范实践‌


2016年,临港文理学院在专利转化领域实现重大突破,年度转化金额突破1亿元,成为上海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标杆。这一成就得益于学院与临港新片区的深度协同,以及“产学研用”一体化模式的创新探索。


一、破亿背景与核心数据‌

时间节点‌:2016年8月,临港文理学院联合临港集团发布年度专利转化报告,披露累计转化金额达1.2亿元,涉及新能源、智能装备、生物医药等领域的32项专利技术。

产业合作‌:与特斯拉、商汤科技等临港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,推动专利技术直接应用于生产线,其中“高精度工业机器人控制算法”单项转化金额超3000万元。

二、转化模式与典型案例‌


“临港模式”三大创新‌


政策赋能‌:依托临港新片区知识产权服务信托机制,学院专利可享受1.8亿元种子基金支持,降低转化风险。

校企共研‌:与临港集团成立“专利转化联盟”,企业提出需求,学院定向研发,如为某新能源企业定制的“电池热管理系统”专利实现产业化,年产值预计达5000万元。

金融配套‌:联合上海银行推出“专利质押融资绿色通道”,累计为学院师生创业团队提供贷款超2000万元。


标杆案例‌


智能装备领域‌:机械工程学院团队研发的“柔性传感器”专利通过作价入股方式孵化科技公司,估值破亿,获临港“超级个体288行动”重点扶持。

生物医药领域‌:与临港实验室合作的“神经类药物递送技术”专利以独占许可方式转让,首期付款800万元,创学院单笔转化金额纪录。

三、专家评价与未来规划‌

行业认可‌:上海市知识产权局评价称,临港文理学院“以产业需求倒逼科研创新”的模式为高校专利转化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。

学院愿景‌:院长在2025年开学典礼上提出,未来三年将聚焦“人工智能+传统学科”交叉领域,目标专利转化金额再翻一番,打造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高地。


临港文理学院的实践表明,高校专利转化需打破“围墙思维”,通过政策、资本与产业的协同,方能将“纸面成果”转化为“真金白银”。
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临港文理学院,本科招生,文理学科,临港新区高校,人才培养方案,校园卡服务,教师发展,三下乡实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