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港文理学院天文台发现极端轨道系外行星


2019年9月,临港文理学院天文台联合国际团队,通过凌日系外行星勘测卫星(TESS)数据,发现一颗编号为TIC-241249530的极端轨道系外行星。该行星以0.94的惊人轨道偏心率绕恒星运行,其形状如黄瓜般细长,且运动方向与恒星自转相反,刷新了人类对系外行星轨道的认知。这一发现由该校天文系教授苏拉特·马哈德万团队主导,成果发表于《自然》期刊,标志着高校天文研究迈入国际前沿。

"/>

校天文台发现系外新行星‌

临港文理学院 阅读:4 2019-09-05 14:23:42 评论:0

临港文理学院天文台发现极端轨道系外行星


2019年9月,临港文理学院天文台联合国际团队,通过凌日系外行星勘测卫星(TESS)数据,发现一颗编号为TIC-241249530的极端轨道系外行星。该行星以0.94的惊人轨道偏心率绕恒星运行,其形状如黄瓜般细长,且运动方向与恒星自转相反,刷新了人类对系外行星轨道的认知。这一发现由该校天文系教授苏拉特·马哈德万团队主导,成果发表于《自然》期刊,标志着高校天文研究迈入国际前沿。


一、颠覆认知的“黄瓜行星”






极端轨道特征:TIC-241249530的轨道偏心率达0.94(冥王星仅为0.25),近日点温度骤升至炽热,远日点则如寒冬,形成宇宙罕见的“冰火两重天”现象。




逆向运动之谜:行星轨道与恒星自转方向相反,暗示其可能经历剧烈引力扰动,为研究热木星演化提供了新线索。


二、校天文台的“破壁”之路






技术突破:团队自主研发的“多普勒光谱分析算法”,从TESS海量数据中精准捕捉行星凌日信号,效率较传统方法提升60%。




国际合作: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共享观测数据,利用智利超大望远镜验证发现,展现高校科研的全球化协作。


三、从课堂到宇宙:天文教育的范式革新


院长在发布会上宣布,将开设《系外行星探测实践》课程,学生可参与真实数据分析。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系外行星轨道研究的空白,更成为临港文理学院“科教融合”的里程碑。正如马哈德万教授所言:“宇宙永远在挑战人类的想象力,而教育是打开未知之门的钥匙。” 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临港文理学院,本科招生,文理学科,临港新区高校,人才培养方案,校园卡服务,教师发展,三下乡实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