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港文理学院新建 “文科创新实验室” 打造 “教学 - 科研 - 服务” 共享平台

刘老师 阅读:8 2025-09-25 15:35:20 评论:0

  6 月 15 日上午,临港文理学院 “文科创新实验室” 正式启用。这座总投资 800 万元、占地面积 1200 平方米的实验室,打破传统文科教学 “重理论、轻实践” 的局限,通过大数据分析、虚拟仿真等技术,为文学、法学、社会学、经济学等 8 个文科专业提供 “教学实训 + 科研支撑 + 社会服务” 一体化平台,当天吸引 200 余名师生及兄弟院校代表参观体验。

  实验室分为 5 个功能区,每个区域都配备专业设备与特色项目:“虚拟仿真教学区” 配备 360 度环幕投影系统、VR 设备 20 套,可还原历史场景、司法庭审现场等。在当天的《中国古代史》教学演示中,教师通过系统还原 “唐朝长安城” 场景 —— 从朱雀大街的商铺林立,到曲江池的文人雅集,再到西市的胡商交易,学生佩戴 VR 设备 “漫步” 其中,还能与虚拟人物互动(如向商铺老板询问商品价格)。2023 级历史学专业学生李雨桐说:“以前学唐朝历史只能靠课本想象,现在仿佛真的穿越到长安城,看到了当时的建筑、服饰和生活场景,记忆特别深刻,课后我还主动查了很多关于唐朝商业的资料。”“大数据分析区” 配备专业分析软件(如 SPSS、Python 数据分析工具)及全国司法案例库、人口统计数据库,法学专业学生可通过检索案例库,分析某类案件的判决规律(如 “离婚财产分割” 案件中房产归属的判决比例),撰写调研报告;社会学学生则利用人口数据,开展 “城市社区老龄化程度分析” 等课题研究,目前已有 5 个学生团队在此开展科研项目。

  科研服务方面,实验室已成为该校多个科研团队的 “创新引擎”。文学院 “古籍数字化研究团队” 利用实验室的高清扫描设备(分辨率达 4000dpi)、古籍修复软件,对馆藏 200 余册明清古籍进行数字化处理,建立 “地方古籍数据库”。团队负责人、文学院教授王浩介绍:“我们已完成 50 册古籍的扫描与文字识别,其中明代的《临港府志》通过软件修复,补充了 12 处缺损文字,目前数据库已对校内师生开放查询,未来计划对接省图书馆,实现资源共享。” 法学院 “知识产权保护研究中心” 则借助实验室的大数据系统,分析本地企业知识产权侵权案例,为企业提供风险防范建议,已服务 10 余家中小企业。比如为市科技初创公司 “智联科技” 分析专利侵权风险,发现其研发的 “智能门锁” 存在 2 项专利漏洞,团队提出修改方案,帮助企业避免潜在纠纷,节省维权成本约 20 万元。

  为发挥资源共享作用,实验室面向省内 5 所高校(含省师范大学、市文理学院等)相关学院开放,目前已签署合作协议,计划共同开展 “虚拟仿真课程开发”“跨学科科研项目”。比如与省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合作开发《宋代市井生活》虚拟仿真课程,预计明年投入使用;与市文理学院法学院联合开展 “中小企业法律风险防控” 课题研究,获省级科研基金资助 8 万元。公共服务方面,实验室计划每月举办 “市民开放日”,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、历史文化科普等服务,首期开放日(6 月 22 日)吸引 200 余名居民参与:在 “模拟法庭体验区”,居民扮演法官、律师、原告等角色,体验 “邻里纠纷” 案件的审理过程;在 “古籍修复展示区”,专家现场演示古籍修复技艺,教居民识别古籍版本。62 岁的社区居民孙先生说:“以前觉得文科实验室很神秘,今天体验后才知道,这里不仅能学知识,还能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,比如刚才有律师帮我解答了房产继承的疑问。” 实验室主任李明表示,未来将继续优化设备与服务,计划每年服务师生 1 万人次、社区居民 5000 人次,打造区域内一流的文科创新平台。


本文 临港文理学院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www.edu.edu.mu/post/3228.html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临港文理学院,本科招生,文理学科,临港新区高校,人才培养方案,校园卡服务,教师发展,三下乡实践